所有有關創業的書本,專題文章,不論是行內或行外人,寫的基本上都突顯出創業死亡率之高和觸電死亡率沒有兩樣。一般民眾創業,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90%,而存活下來的10%中,又有90%會在五年內倒閉。也就是說,能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,只有1%,前五年陣亡率高達 99%。這是鐵一般的數字,在我們這個大數據橫行的社會得出這樣的數據其可信性不容存疑。的而且確創業是九死未必有一生的一種獨特生態,正正是高死亡率的原因,要踏出創業這一步真真舉步維艱。倒在這條路上的人不少,但是倒在起跑線前的更多不勝數。對,根本是被這數字嚇退,未病死先嚇死。
並不是想說這種嚇人的數據危言聳聽,因為這偏偏是不爭的事實,但它卻硬生生把無數的創意拒諸門外,令我們喪失了改變世界的推動。我常跟朋友分享,凡事要作多面睇,我反而特別喜歡這個可怕的創業數據,因為我思考的角度是 - 在舒適區內非創業者的失敗率。有人從這方面嘗試過切入嗎?當然,要從這層次去思考問題的本義,是要有更長遠的目光及更多方面不同條件的考慮因素,加上這條路上的失敗有不同定義的表現,即使你有時間有耐性從事當中的研究,亦很難有確實令人信服的數據結果。但我大膽假設,非創業者的失敗率不可能比創業者的低。
非創業者的失敗,是不願意踏出特定的舒適區,他們隨著年華老去慢慢失去競爭力,失去討價還價的空間,不能承受風險的年齡及軀體想轉換工作或開展新事業卻為時已晚,遺憾著以往總總的機會刷身而過,現在只能在不斷延長的退休期限上捱日子,退休後又為著不足以支援開支的退休金而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,悔之已晚。日本的安寧緩和醫療師大津秀一也曾聽過1000名患者的臨終遺憾後寫下了『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』一書,第一個遺憾: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,第二個遺憾:沒有實現夢想。由此可見,創業的成敗,只花短短數年光陰,可持續者繼續發光發熱,失敗者總有不同程度得著,五年後又一條好漢,至少不枉此生做到人生無憾。反觀舒適區的失敗者,他們所失的是估算不到的無形創傷,亦是此生不能再彌補的缺憾。
從理性而言,前者之路是不二之選,但事實卻剛好相反,道理簡單,後者是隨波逐流之道,用不著腦袋多少選擇,見步行步直到絕路。不知明智的你又會走上哪一條路上呢?